从2004年到2008年,卢庆彬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DET反应和CRE理论的论文。
今年年初,中国首个针对成人晚发型庞贝病的AAV基因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在上海华山医院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目前,治疗时间最长的患儿已经可以进行日常对话。
目前,全球罕见病约有7000多种。全球先天性耳聋患者高达2600万人,其中60%与基因缺陷有关,虽然已经明确了150种基因,但没有任何治疗药物。在神经纤维瘤1型中,这些酶过度活跃,导致丛状神经纤维瘤以不受控制的方式生长。2024年1月,《柳叶刀》发表了复旦大学团队针对OTOF基因突变患者进行基因治疗的临床结果,6名受试者中,5名患儿听力恢复。华西医院的ZS805药物于1月31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即将开展临床I/II期试验。
这是NMPA批准的首个、也是唯一用于该病的药物疗法,其可阻断参与促进细胞生长的特定酶。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根据世卫组织定义,罕见病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至1‰之间的疾病。学科特色型大学因长期立足行业办学,学科特色鲜明、优势学科突出,但基础学科等其他学科与优势特色学科落差较大,新学科生长缓慢,导致学科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初期,受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行业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计算机人才等的需求非常强烈,部分较早建立的行业高校开始设置一些经济管理类和计算机类专业。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建强学科特色型大学出台国家和地方专项行动方案。二是深化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和评价改革,支持学科特色型大学争创单项冠军、区域冠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学科特色型大学应国家建设需要而生,为国家培养了数量庞大的高级专门人才,长期深耕特色学科领域,在相关学科专业具有深厚的积淀和底蕴。
虽然ESI主要通过论文的同行引用进行定量计算,但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水平学科特色型大学冲击世界一流的实力。纵观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加快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建成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更好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更需要建设一大批在各自学科领域独占鳌头的学科特色型大学。
如中西部地方政府对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普遍难以满足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其学科特色型大学在获取资源能力、人才吸引能力、社会声誉等的竞争中均长期处于相对劣势。学科特色型大学发展面临现实困难 学科特色型大学既不同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市场体制,又不同于苏联高等教育的计划体制,而是中国高等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强调以贡献为导向,以成果论英雄,打破大学资源投入和评价的身份陷阱与贪大求全的定量指标导向,不以大学的帽子级别身份来讲投入,建立以质量定性评价、促进发展增量为主导的新时代教育评价观。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把学科特色型大学建设纳入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使之成为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办学体制调整。建议国家根据需要制定紧缺关键领域重要人才培养、重要学科建设、重点领域发展等重大战略,促进学科特色型大学更加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更加主动回应行业和产业需求,强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四链融合,更加主动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一是要从战略高度研究部署学科特色型大学建设发展的问题。对于学科特色型大学自身而言,如何形成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学科生态,促进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是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日益宽松,行业高校开办新专业的积极性提高,纷纷拓宽办学领域,很多高校都开办了大量新专业。举例来说,2018年,自然资源部组建成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为山水林田湖草海的统筹管理和自然资源全行业发展提供了新规则,也对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类学科为优势特色的高校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制约了学科特色型大学的创新发展。比如,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具有农业高校鲜明的特征。
高质量教育的核心在于有高水平的学者来教、优秀青年学子来学,在于有高质量、先进的科研和教学平台支撑,在于有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于有优质、丰富、有利于激发创新的科教环境,在于有能够持续跟踪学术前沿和围绕国家目标、不断攀登的学科生态和创新文化。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763.19万人。2023年11月,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的数据统计,我国内地共有16所高校拥有排名在前万分之一的顶尖学科。我们是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变后,原来行业高校办学的服务面向发生了重大改变,并普遍新增了学科专业门类和数量,大多形成了多学科办学的格局。建议结合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组织专门力量,研究调研学科特色型大学建设评价问题。
据统计,2023年,全国共有高校3074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42所(含独立学院164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3所、高职(专科)学校1547所、成人高等学校252所。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校院系调整。
我国高等教育现有的资源投入和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综合冠军整体优势综合指标,而且有固化帽子身份的思维惯性和倾向,这些都影响了学科特色型大学的发展。而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但无论是从学科专业结构还是从人才培养结构看,过去行业高校的服务面向都已经发生重大改变,继续用行业特色型大学来笼统指称这一类高校已明显不合适。这些大学在特定学科领域具有明显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
最后,高水平学科特色型大学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实力。正是这些学科特色型大学作为主体,培养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核心行业和产业骨干人才。特别是针对学科特色型大学的建设发展问题,相较于综合性大学,我国还缺乏足够重视。当前亟须解决的前沿科学问题、卡脖子技术难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靠传统单一学科难以解决,需要依托于基础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
因此,笔者此处用的是学科特色型大学。统筹中央、地方、行业和产业力量,在办学自主权、人才、经费、基础设施、基础学科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为学科特色型大学发展持续提供更强有力、兼顾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支持。
学科特色型大学集中建设了面向地质、资源、能源、交通、电子信息、钢铁、造船等许多涉及国计民生产业所需的学科专业,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大量相关专门人才也主要由这些大学培养。建成教育强国的重大时代命题 尽管存在一些困难,但学科特色型大学仍是高等教育服务行业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
作者:王焰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3/26 8:42:1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王焰新院士:让学科特色型大学在各自领域独占鳌头 文 | 王焰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王焰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着教育和人才事业突飞猛进。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也导致学科特色型大学对新发展学科资源投入不足。
学科特色型大学有别于人们比较熟悉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概念——后者是从大学与特定行业的关系角度定义大学,前者则强调回归大学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来定义大学。回顾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学科特色型大学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是国民经济阶段性发展需求、高等教育治理思想和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演变的结果。优势学科分布相对集中,缺少基础性和交叉性的研究方向,以优势学科为基础的学科交叉能力较弱。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得更宽广一些,算上地方的学科特色型大学,分析12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可以看到大量普通本科高校都有行业特色或学科特色背景,至今仍称得上是学科特色型大学的高校(尽管其中绝大多数高校已经从名称上看不出学科特色),占全国普通高校的大半壁江山。
第二次办学体制重大调整是世纪之交的管理体制改革。而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新时代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对学科特色型大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外部看,脱离隶属的行业部门后,学科特色型大学如何服务行业发展面临挑战。
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需要一批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更需要建好数十所世界一流的国家级学科特色型大学,以及数百所高水平的地方学科特色型大学,从而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刚需,以及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刚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则明确了地球科学学科领域的传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发布评论